站内搜索

新闻中心/ news

集团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集团新闻

“中国文学期刊高峰论坛”在津举办

发布时间: 2021-12-20 来源: 作者 :百花文艺出版社 点击:6164次
内容摘要:​12月17日,“荣程·百花文艺周”系列活动之一“中国文学期刊高峰论坛”在天津举办。

640_003.jpg

12月17日,“荣程·百花文艺周”系列活动之一“中国文学期刊高峰论坛”在天津举办。本次论坛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小说月报》《散文》杂志主编汪惠仁主持,出席嘉宾有《作品》杂志社长、总编辑王十月,《当代》杂志执行主编徐晨亮,《十月》杂志副主编季亚娅,《文学自由谈》杂志副主编狄青,《北京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张颐雯,《十月》杂志编辑谷禾,《人民文学》杂志编辑、青年作家刘汀,《当代》杂志编辑、青年作家孟小书等。

640_002.jpg

论坛主题为“建构与呈现:探索信息多元时代文学期刊的价值”,重点关注文学期刊在信息多元时代的独特价值,探讨文学期刊与文学生产之间的关系,重申文学期刊对文学建构与呈现的重要意义。与会嘉宾介绍了各自文学期刊的历史与现状,并就相关话题展开交流。

主持人汪惠仁在致辞中指出,在信息多元化时代,文学期刊、文学生产,乃至于文学阅读都面临着极大挑战。因此,本次论坛希望各文学期刊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探索出路。

《当代》杂志执行主编徐晨亮认为,在数字信息时代,文学期刊和读者处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区”中,二者有着明显的“时差”。传统的文学期刊的编辑周期动辄以年计算,而抖音、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将这一周期压缩到以天计算。读者习惯了快速阅读之后,就很难适应文学期刊所提供的阅读方式。而文学期刊与图书也处于两个不同的“时区”中,图书的目的在于“为好书找读者”,而文学期刊的目的则在于“为读者找作品”。所以文学期刊的编辑必须认识到这两组“时区”的存在,才能摆脱如今迷茫、探索的状态。

《文学自由谈》杂志副主编狄青从天津地域文化出发,来讨论天津文学期刊的价值和作用。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他意识到文学期刊打破了天津文化的传统和保守,成为一座连通世界的桥梁。面对如今的挑战,文学期刊的编辑应当具有工匠精神,为目标读者做好内容,为文学讨论提供自由的空间,要塑造期刊的个性和特性,切勿面面俱到或言之无物。

《十月》杂志编辑谷禾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分享了对当前时代文学期刊的认识。文学期刊就是“用文学的形式来记录现实的人性”,但与现实的距离要适当。面对数字信息时代的挑战,《十月》杂志在这两年围绕“传播品牌、团结作家、创造效益”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希望能够在开发好作品的基础上,更好的传播作品。

《作品》杂志社长、总编辑王十月对前面三位嘉宾的观点深表认同,他认为,文学期刊在某些方面已经落后于这个信息多元时代,错过了互联网发展早期的红利,今后应提起注意,比如“元宇宙”就是新窗口。另外,文学期刊要有自己的坚守,不能盲目“赶时髦”“追新技术”,使期刊内容庸俗化,要始终牢记并践行“内容经典化,传播大众化”;文学期刊编辑也要“放下身段”,积极尝试在大众媒体中传播文学、传播文学期刊的可能。

《十月》杂志副主编季亚娅形容文学期刊编辑是由一群有着热情和想象力的人组成的共同体,是一个会呼吸的社会团体。文学期刊应该抓住青年人的阅读喜好,加强期刊的社会影响力,探索新的期刊发行、销售渠道与方式,着重培养期刊在新一代作家群体中的存在感和认同感,还要和他们共同成长。

《北京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张颐雯也讲到自己的困惑,即文学一方面被如今的资本和媒体热捧,频频登上热搜,但另一方面,文学期刊的发展却仍有无力感。

《人民文学》杂志编辑刘汀同样也有着这种困惑,所以他希望能够集中各个刊物的力量,一起发展,一起进步,一起在信息多元时代建构文学期刊矩阵。

《当代》杂志编辑孟小书敏感地指出,面对当前的挑战,编辑不能仅仅承担文字编纂的工作,还必须要具备极强的适应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以此辅助文学和文学期刊的发展。另外,也要适当考虑用“流量”注入文学,让“流量”带动文学期刊的发展。

汪惠仁在论坛最后总结道,本次论坛成果很多, 希望“中国文学期刊高峰论坛”从这一届开始, 能够办成一个常规性的活动。通过可持续的交流沟通, 积聚力量, 以此来面对信息多元时代的挑战,共同促进文学和文学期刊的发展。

联系电话 022-28306816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尖山路82号

邮编:300211

电子邮箱: tjcbcm@aliyun.com

传真: 022-28306586

主办: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0947号  津ICP备18009576号 技术支持:快帮云